逸仙生命讲坛第44讲

发布人:内容管理员

   2023年9月15日上午,第44期逸仙生命讲坛在南校园生命科学楼2号楼102讲学厅举行。由廖文波教授主持,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向秋云教授应邀进行题为《Applied phylogenomics in the 21st Century towards stabilizing taxon names and understanding symbiotic organisms - two case studies》的精彩报告。

        向秋云教授团队,长期从事植物系统和进化研究,重点关注山茱萸科(Cornaceae)和东亚-北美间断分布属,利用系统发生作为框架研究生物多样性的进化,及其潜在的生态驱动和分子基础,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在PNAS、New Phytol、Mol Ecol、Mol Phylogenet Evol、Taxon等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

image-20240202161127-1image-20240202161127-2image-20240202161127-3image-20240202161127-4image-20240202161127-5image-20240202161127-6

向秋云教授作报告

        本次报告,向秋云教授主要围绕物种谱系命名和系统发生学,介绍了两个研究专题。第一部分,是关于经典植物分类和现代谱系命名法。基于传统的阶元等级命名法,不同分类学家的分类处理导致了大量的分类名称差异,加上系统发生学研究和分类修订的新证据,造成了植物名称的频繁更改,导致了学术交流的不便。此外,由于等级的有限及模糊定义,现有的等级分类系统不能很好地反应谱系关系,且容易误导生物多样性的比较,将同一等级的类群作等同看待,而在实质上物种多样性、生态幅度和分化时间等皆不同。向秋云教授以山茱萸科的分类研究为例,介绍了基于PhyloCode的谱系命名系统,该分类系统不受物种的等级限制,将命名法与物种的进化和系统发生关系联系起来,旨在使分类处理和命名更加稳定,并且更具有弹性。

        第二部分,是关于植物内生菌多样性模式和机制。植物的内生菌会影响寄主植物的表型和功能,但从系统发生的角度来看,它们在近缘植物中的多样性时空格局仍然不太清楚。内生菌多样性在寄主植物的系统发生树上的表现如何,以及在姊妹群的形态和生态分化中是否起到了驱动作用,是宏观进化中一个值得研究的有趣问题。东亚(EA)-北美东部(ENA)的间断分布科属,为研究生物地理学和进化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模式。通过选取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中17个东亚-北美间断分布属,共38种进行内生菌的测序,结果表明内生菌的多样性主要受环境、寄主基因型和寄主系统发生关系的影响;但在东亚-北美间断分布的姐姝类群间差异不大,其中真菌的种类要比细菌丰富得多;许多真菌具有宿主特异性,并在近缘植物群中表现出不同的丰度,结果揭示了环境特异、宿主基因型、系统发育、地理隔离等方面对植物内共生菌多样性的相对作用。

image-20240202161127-7

向秋云教授回答师生提问

        向秋云教授的报告内容丰富,现场反响热烈,师生们就植物分类的谱系命名尤其感兴趣,提问踊跃。向教授结合自己的科研成果和体会,详细解答了师生们的问题,达到非常好的互动效果。

        聆听名师报告、感受名师魅力,逸仙生命讲坛作为学院系列学术交流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白菜官网师生搭建了和校外著名专家学者近距离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有助于白菜官网师生扩宽学术视野,激发学术热情。

 

作者

本院

 

来源

本院